「端X文藝復興傳播大獎」由觀眾從文藝復興獎入圍作品中投票選出。今天開放投票,每位可投兩票。歡迎踴躍投票支持,一起傳播先鋒之作,讓自由的翅膀透出光芒!

投票通道:https://theinitium.typeform.com/to/iqs0AK
投票截止:6月28日晚上11:59

劇情片獎入圍作品

電影《叔.叔》以平民視角、日常敘事、平淡而近於自然的視覺語言,鋪陳兩位老年「同志」相遇、相愛、又被家庭與社會緊緊綑綁的故事。黃昏之戀,本以為是人生責任完成後的隨心所欲,卻不料更多嚴酷的壓力如影隨形,逃避從來只會作繭自縛。電影改編自社會調研而來的真實故事。主流文化乃至同志世界長期忽略老年人,這部港產電影讓長者同志被看見、被聽見,在華語電影世界實屬難得。

《返校》是台灣首部改編自電子遊戲的劇情電影。故事發生在讀書有罪、告密成風的軍事戒嚴時期台灣。組織秘密讀書會的進步老師失蹤,兩名學生因故被困校園,意外發現學校各種不為人知的故事⋯⋯多年過後,往事依然縈繞在夢魘中。電影以電子遊戲的虛擬與實境交錯,配合開放人物設定與多重結局,逼真呈現政治恐怖入侵人腦所帶來的深重恐懼與驚悚,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壓迫與苦難,從而體會自由之路的歷史詰問:如果活著的人都忘了,那還有誰能記住?

《幻愛》以導演周冠威2006年獲獎短片《樓上傳來的歌聲》為藍本發展。愛與被愛,向來複雜,何況對於精神病康復者。電影細膩呈現精神病復康者的日常生活與內心世界,渴望愛情卻不敢開展關係的掙扎。病發而來、疑幻似真的戀情,兩位男女主角經歷試探、出賣、信任到包容等階段,以治療生愛,亦以愛生治療。電影題材罕見,意識流式的鏡頭與燈光運用,是一部另類港產愛情片。


紀錄片獎入圍作品

戲棚,一座座以竹竿搭建而成的臨時劇場,每年都會出現在香港不同的角落,漁村、鄉鎮、小島與市區,可謂到處都有它們的築跡。這早於一百五十年前已出現的文化場所,是香港獨有保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集結戲棚搭建技藝、民間風俗與戲曲藝術於一身。影片豐富紀錄這文化場所出現的不同族群:戲棚師傅如何搭建容納千人的劇場空間;鄉民如何參與娛神娛人的酬神活動;劇團如何搬演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戲曲表演。透過鏡頭,帶著觀眾遊走於他們當中,傾聽他們的對話、了解他們的生活,感受這一座座戲棚蘊藏的魅力。

紀錄片《迷航》是導演李哲昕的首部長片,耗時六年拍攝,紀錄了中國廣東省烏坎村的維權和民主之路。烏坎事件源於村委偷賣土地,村民為保衛切身利益,一路由上訪、遊行,到罷工罷市靜坐,乃至起義對抗武警。抗爭迎來第一次全民選舉,抗爭派大勝,卻也換來建制保守力量的瘋狂反撲。或服刑入獄或流亡海外,但比命運抉擇更難的,還是良心的安放。影片時長三小時,凸顯抗爭領袖之外常民視角下抗爭民眾的面貌與內心世界。小小烏坎,說出漩渦的樣子,盡現改革開放之後開明派與強硬派的政治較量,是非常值得細細梳理的歷史拐點。

紀錄片導演黃肇邦擅長用鏡頭表達對社會少數群體的溫情與關懷,這次他把目光投向少數中的少數——罕見病患者。追隨香港兩個截然不同的結節性硬化症病患家庭,把病患的日常與困苦,平實列於觀眾眼前。由病者生存權利至社會公共利益,一群仿佛被社會遺棄的罕見病患,在面對制度的無情時,如何爭取多活一天的可能。人本不應有高低之別,但在壞的政策之下似乎只能淪為數字,劃分先後左右。不煽情、不誇飾,「3cm」這個微不足道的距離,竟是掌控香港結節性硬化症病患者生死的指標。

純文學獎入圍作品

詩人周漢輝擅用平視角度捕捉社會,以淺白、平實而貼地的文字勾勒本土草根階層的生活面貌,並揉合個人信仰。《光隱於塵》是詩人的第二本詩集,詩集蘊含人到中年詩人對社會變遷的敏銳感知,情感流露真摰、動容。詩言關係、言生死、言老病、言記憶、也言想像。詩作畫面感鮮明,「鏡頭」轉換熟稔,令光、影、塵等譬喻別緻自然;引宗教入詩,卻不落教條。其中,亦收錄多首獲獎詩作。

2017年春天,劉宸君與旅伴從印度出發前往尼泊爾旅行,在途中遇上罕見大雪,受困在山區岩洞中,當搜救隊找到兩人時,劉宸君已經過世。劉宸君以旅行的態度面對自己的文字,在移動中探索世界,對寫作的深思不曾停止。他貼身攜帶的旅行筆記、書信,由旅伴帶了回來。劉宸君身後所留下完成度、形式與敘事聲音不一的文字散稿,包括遊記、詩、書信與日記雜文等,由親近的友人與出版社選編,匯聚而成《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本書的出版並非「編選某人的遺稿以留住一個人」,也並非要突出使作者逝去的那個山難事件,而是那顆珍貴的「文學心靈」,將作者定位為「文學寫作者」,將作品定位為「文學作品」。無疑它做到了,這是文學和出版的雙重成功。

非虛構寫作獎入圍作品

唐香燕是遷台「海派家庭」的么女,在父母兄長的保護下長大。一九七九年,她初為人妻,丈夫即因《美麗島》雜誌編輯的身分被捕入獄,從此她與對台灣政治影響甚深的美麗島事件深刻交纏。本書描寫過往啟蒙台灣出版、學術、社會及政治的精采事件與人物;有些是近身相處、互動的記憶,有些則是相逢的吉光片羽,這些個人層次上的經驗與記憶片段,讓讀者在閱讀中,更能生動看見時代氛圍及人物各自的風采特質。

對話,彌足珍貴。矛盾多源自拒絕對話或溝通不足,誤解這個結打上了,以後便須花上力氣處理。《海浪裏的鹽——香港九十後世代訪談故事》是一本有關香港九十後世代的紀實文本,有別於坊間的訪談錄,書上的內容主要是即興訪談。作者以同代人的視點書寫,不單從受訪者的成長經歷出發,更著重與受訪者對話當下。著書的目的不是為了洗去近年貼在九十後世代身上的負面標籤,而是為了留下這一代人的溫度和生命紀錄。二十九個人物,或初入社會,或在社會浮沉幾年,或為人父母,每個故事平凡而深刻。

我們自幼學習長大,卻鮮有學習面對老去。社會往往將老人視為問題,把人口老化稱作「高齡海嘯」。當你老了,想過怎樣的生活?作者陳伊敏耗時四年記錄德國高齡社會的新思維,走訪19個德國城市,透過200個訪問呈現高齡社會的潛力和長者新形象。80歲,優雅獨居;78歲,失戀後重新振作;72歲,玩電音跳熱舞。高齡不只老花,更有火花。若可以遇見未來的自己,想看到一個怎樣的你?作者邀請每個人創意「思老」、公民社會自主「迎老」。這是一本探討德國人瀟灑迎老、綻放火花的書。然而,這本書的重點不是德國,也不是老人,而是生命。原來人可以這樣過一生。

音樂獎入圍作品

阿爆(阿仍仍)的第二張個人創作專輯《kinakaian 母親的舌頭》,以台灣原住民族的「排灣族語」為創作主體,結合現代電子節拍與古謠,描繪當代部落的日常生活,以及原住民在部落和都市裡生活的喜怒哀樂。除了首次嘗試的電音曲風,在演唱語言亦見歌手的野心,專輯不但收錄了一首台語、排灣族語男女對唱情歌,除了排灣族語、台語、英語,歌手竟然還唱起了阿美族語。排灣族沒有文字,文化藉由口耳代代相傳。取之母語,用之母語。讓我們跟著阿爆一起學習母親的舌頭,母親的話。

二人樂隊GONG GONG GONG 工工工首張專輯《Phantom Rhythm 幽靈節奏》,收錄了一些於2015年至2017間,分別在北京、紐約和東京的創作。工工工在創作時沒有刻意編定主題,但創作當下的情緒使得專輯內的作品統一、扣連,可以說是每個獨立的創作走近了其他創作。結他手吳卓厚重的結他撥打、失靈的過載器配合低音結他手Joshua的嗡鳴,敲擊樂音色宛如幽靈般在空白裡纏繞。通過樂器交替幻化而成的拍子和詩句般的廣東話歌詞,荒誕、懷疑和慾望,由抽象而真實而存在而消去,既是碎片,又是整體。《幽靈節奏》就是工工工的使命宣言。

《殘》是王嘉儀首張國語專輯,實驗電子曲風帶點黑色意味,歌手試圖以音樂在這個殘酷的社會、殘暴的各種規範,找尋一個出口。在R&B的基礎上,頗為厭世的唱腔,加入大量電子音效,不同形式的人聲及雜音充斥全碟,迷幻色彩呈現出當代感官刺激背後對人性的壓迫,同時亦反思現今科技發展速度之快,使得人們思維越發接近:凡事故作正面、盲目追求積極的人生態度。專輯要求樂迷思考,卻沒有提供答案,反而點出了人皆可能是殘缺,殘缺的人,殘缺地在一起,有何不可。

文藝復興獎2020 得獎名單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