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藝復興獎2018」獲獎作品在文藝復興2018夏令營期間將展示,獲獎者更應邀擔任講者與營員分享創作經驗。
文藝復興2018夏令營,為新一代創作人提供創意培訓、創作計劃的指導與資助。
日期:2018 年7 月11 – 15 日
地點:香港大學賽馬會第三舍堂村信興學院


文藝復興獎2018文字/非虛構寫作獎得主 : 趙思樂
作品:《她們的征途》
趙思樂,中國大陸作家、自由撰稿人、女權活動家。 曾任職香港《陽光時務》、中國女權獨立媒體「女權之聲」,並從事獨立新聞寫作,作品發表於香港《陽光時務》、端傳媒等,獲多項香港人權新聞獎與亞洲出版協會卓越新聞獎。 2017年出版《她們的征途:直擊、迂迴與衝撞,中國女性的公民覺醒之路》。
我是新聞寫作出身,寫了《她們的征途》,以一群中國女性抗爭者的故事為主線,串聯起中國1989年以後民間運動的起跌。 民間運動分為幾種,主要如知識份子的運動,代表人物就是艾小明教授。 另有除了知識份子以外的法制維權,站在律師妻子的視角,還有公民社會、互聯網運動和草根行動者等。
繼續閱讀…
文藝復興獎2018文字/純文學獎得主 : 黃裕邦
作品:《天裂》
黃裕邦,香港詩人、網上文學及多媒體期刊的助理編輯,畢業於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哲學碩士和香港城市大學英語創意寫作藝術碩士,現於香港教育大學任教。 詩集Crevasse/《天裂》獲得美國 LGBTQ 文學獎──蘭布達文學獎的男同志詩歌組別首獎。
首先我想瞭解的一點,如果你不寫詩,是否代表你可以寫一個很好的劇本,或者寫一個很好的小說? 我今天說的詩,是指詩的語言,因為我覺得一本很好的小說或者電影劇本,以及一些很經典的、入心入肺的對白,其實句子也挺 poetic(詩意)的,你怎麼去構造或者怎麼思考,怎麼朝這個方向創作自己的文字。
繼續閱讀…
文藝復興獎2018紀錄片獎得主 : 馬莉
作品:《囚》
馬莉,獨立紀錄片作者。 2007年,深入到高原藏區色須寺,創作完成紀錄片《無鏡》。 2011年,在位於北京城中的上訪村持續拍攝6年後,她完成了紀錄片《京生》的創作。 之後的五年,她來到中國東北某精神病院進行長期拍攝,於2017年制作完成「人的困境」第三部作品——《囚》
感謝文藝復興基金會的厚愛,把這個獎授予《囚》。 我願意把這份榮譽理解為這是對片中人物的贊美:他們在最微不足道的角落對生而為人展開了持久的追問和艱澀的對抗。 在這部作品中,他們敞開內心,袒露傷痕,毫不掩飾生命中的惶惑和迷亂。 我希望這個獎如同一束光,會照亮他們生活中的黑暗,哪怕只有片刻。 這個世界雖然充滿偏見,但他們並不孤獨。
繼續閱讀…

文藝復興獎2018音樂獎得主 : Serrini
作品:《Don’t Text Him》
Serrini是近年活躍香港的獨立唱作人,先後發表四張港式民謠大碟。自2012年起自睡房錄音至最近走到專業錄音室,Serrini的創作一路進化,深受華文地區知性聽眾歡迎。Serrini現在為香港大學文學院研究生。Serrini的大碟Don’t Text Him 於2017秋天發行。2018年,展開內地8個城市巡演。
我喜歡用無聊的東西來寫城市、寫內心。 剛才有人說,他們喜歡用歌名不斷地重複,我也很喜歡。 第一是因為懶,第二是流行樂重複是很重要的。 就像是小時候唱幼兒園的歌,為什麼喜歡,那麼歡天喜地地投入,就是因為有很多重複。
繼續閱讀…